【二十四节气里的淮南·芒种篇】千年芍陂润江淮,现代水利续新章_水网_工程_生态

加十五日指丙,则芒种,音比大吕。——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

“芒种芒种,连收带种”,当仲夏的风掠过淮南,充沛的雨水与灼热的阳光共同催动着万亩良田。都说"芒种无雨,丰收无望",当灼热夏风掠过麦浪,寿县农人却透着从容。

2600年前,楚相孙叔敖率众修筑的芍陂,用"五门六闸"的精密放水体系,将淠河水驯化成灌溉清流,精准输送到田间地头,将安丰塘一片沼泽变鱼米之乡。

展开剩余42%

今日的淮南,现代化的水网纵横交错。重大工程方面,淮干正峡段行洪区建设完工,寿西湖、董峰湖进退洪闸投用。民生水利升级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8%,灌溉面积超290千公顷,引江济淮工程筑牢饮水安全网。智慧水利加速,水资源管理系统、河长制信息化平台上线,泵站智能化调度提效,无人机、遥测站织密水情监测网。生态治理亮眼,13条省级幸福河湖建成,变身生态景观带。

陂塘接星斗,算法续涛声。这绵延不绝的水利长卷,以科技赋能、生态优先,构建 “水网通、生态美、民生惠” 的现代水利体系,为淮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。

出品:中共淮南市委网信办

搜狐安徽

发布于:安徽省